孩子為啥不愛惜自己

本文Tag標簽:自殺??

  從少男少女漠視生命看“未成年人生命觀”的培養(yǎng)

  幾天前,我省一名18歲的女中學生因不堪高考落榜的重壓,竟割腕自殺。同樣,在去年的中考結束后,太原市某居民小區(qū)一年僅16歲少年,從14層高的樓頂上縱身跳下……。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省少男少女自殺現(xiàn)象日漸增多,未成年人普遍漠視生命,其中,78%的青少年認為“自殺”是對父母最大的懲罰。“未成年人生命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不得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外在誘因多元 判斷標準迷亂

  據(jù)調(diào)查,目前我國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超過3.67億,數(shù)量居世界首位。有3000萬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健康問題,其中,中小學生的比例大約在21%至32%之間。在我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省城太原市一家醫(yī)院心理科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兒童心理障礙疾病已占日常門診量的15%。

  青少年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按道理,他們應該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學習動力,應該有美好的生命信念和心靈企望。為什么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會出現(xiàn)一些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想法呢?有關專家認為,青少年成長的關鍵因素是環(huán)境和教育,但目前情況確實令人憂慮。由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正在到來,青少年們形成不了與其智商相稱的價值判斷標準和社會責任感。這種多元外在誘因的刺激,造成了部分學生判斷標準的迷亂,以至于對一切都“無所謂”,生活目標和生活動力喪失。這種無理性生活狀態(tài)是其不懂得自尊和尊重、從而形成漠視生命的主要原因。

  過分強調(diào)功利 追求不擇手段

  今年5月18日,距離中考僅剩一個月的時間,本該走進考場的忻州市某中學15歲的花季少年王某,卻未能走進考場,而是走進了兒時伙伴為他設下的死亡圈套,慘遭5名青少年的殺害。而這五個小伙伴的殺人動機竟是“為了弄點錢花”。

  同樣,2004年7月31日,太原市年僅十六歲的郝某和年僅十七歲的李某,為了索要錢財,竟將小店村郝玉峰一家五口人全部殺死在家里。

  有專家認為,少年兒童的模仿性較強,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心理。他們對于模仿的對象和事物有一種體驗心理,一旦條件成熟,就會付諸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社會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占了上風,少年兒童往往就會做出對社會有害的事情。比如,社會評價標準中有過分強調(diào)功利的不良傾向,特別是對財富的過分追捧,對明星的過度推介,對某些所謂“浪漫生活”方式的不當渲染,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應有的平靜。這種“唯功利論”刺激了孩子們的模仿體驗心理,也造成了青少年追逐個人利益時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殺人奪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教育方法不當 價值取向單一

  去年,我省一名年僅12歲的女學生在留下這樣一份遺書后,自縊身亡?!熬磹鄣母改福耗鷤兒?!我十分感謝十二年來對我的養(yǎng)育,可是壓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為作業(yè)太多。女兒絕筆”。

  據(jù)調(diào)查,由于當前我國“4、2、1”的家庭模式,獨生子女說了算,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單一的價值取向,孩子幼稚地將自殺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方式。有資料表明,眼下近七成孩子認為父母教育存在問題,許多家長缺乏正確的親子觀和成才觀。

  有專家認為,孩子從少年兒童向成年過渡的時期,也是孩子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心理的斷乳期,也是孩子成長的危險期,如果缺乏正確引導,極容易發(fā)生偏差。同時,由于中小學生的父母正處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可能忙于工作而簡單地處理家庭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學校重學習成績、輕素質(zhì)培養(yǎng),采取高壓灌輸式教育,學生沒被作為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于是產(chǎn)生了一些有損學生人格的教育方式;學生之間的關系受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也存在著普遍的恃強凌弱、歧視弱小的現(xiàn)象。因此,一些中小學生由于焦躁、偏執(zhí)、自卑、孤僻、懦弱心理障礙造成出走、自殘、自殺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這些問題有待社會各界去正視解決。

  死亡教育空白 盲從導致悲劇

  據(jù)了解,如今未成年人普遍漠視生命,在青春期的13~14歲、15~18歲兩個階段最危險,由于這個階段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確理解死亡和對待死亡,孩子被父母打、考試失敗后,會學習電視、書刊上的離家出走、自殺等方式對抗。

  有調(diào)查表明,大多數(shù)小學生幾乎不能和大人談論死亡是怎么回事,有的學生對死亡“無所謂”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在他們的眼里死亡就是活得沒意義?;畹脹]意義就去死,很可怕。

  但不論孩子們是因為什么樣的原因自殺,有一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這就是暴露了我們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無力。孩子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到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給予嚴肅認真的回答,這是教育者的義務。但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這個題目,我們的家長、老師甚至整個社會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智判斷能力。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驚恐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因此,我們應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具體情況,教給他們正確理解死亡和正確對待死亡。

  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殺人數(shù)則占世界自殺人數(shù)的1/4。我國每年約有28萬人自殺死亡,其中,每兩分鐘就有1人死于自殺。自殺已成為我國15至34歲人口的第一死因,也已成為我國政府確認優(yōu)先解決的精神衛(wèi)生問題之一。因此,我國衛(wèi)生等相關部門官員和國際機構專家曾齊聚北京,共商籌備出臺我國國家預防自殺計劃。

  據(jù)報道,上海已于去年底著手構建融人文關懷與科學方法于一體的生命教育體系,目標是讓每個教室成為心理輔導室,每個教師成為心理輔導教師,健全社會援助系統(tǒng),編織起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工作網(wǎng)絡,今年初又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整體規(guī)劃中小學生命教育序列。遼寧省也于去年底全面啟動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遼寧省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把“生命教育”作為一門中小學生必修的重要正規(guī)課程,并準備配備專門的教材和教師。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